2021-2022年国内外疫情情况严峻,国际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大宗商品涨价明显,市场供需失衡,全球各国经济增速整体下滑明显。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汽车出口销量实现了逆势增长。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0%,增速远超国内市场。
汽车销量与出口量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资料图片)
佐思汽研预计,中国乘用车出口在未来三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预计2025年出海销量将达到718万辆。
中国乘用车出海销量预测(万辆)
来源:佐思汽研《2023年中国乘用车主机厂海外布局研究报告》
国内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中国汽车企业出海寻求更广阔发展空间。2022年上汽集团汽车出口量占中国汽车出口市场29.1%,出口量位列第一;奇瑞全年出口量市场份额达14.5%,位列第二;长安全年出口量市场份额达8.0%,位列中国车企品牌出口第三。3家车企出口总量占中国汽车出口市场份额51.6%。
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主机厂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上汽海外布局
2005年,上汽通用五菱向印度尼西亚出口微型商用车CKD组件,自此开启了出海征程。上汽坚持“有系统、有规划、成建制”的出海战略,采用全局式布局,实现从产品到服务的全产业链出海。针对不同市场环境、产业政策及消费者出行需求,主打差异化营销模式。例如面向欧洲,MG主要瞄准新能源市场,同时坚持品牌向上战略,打造“明星车”品牌;面向东南亚市场,上汽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功能和完善的本土售后服务突出重围。
奇瑞海外布局
奇瑞是国内最早将整车、CKD散件、发动机以及整车制造技术和装备出口至国外的车企。奇瑞在开启国际化“三步走”出海战略后,从2020年起推进品牌“走上去”的出海模式,积极拓展欧美等主流市场在内的国际布局。计划在2025年实现出口汽车50万辆、出口额达到50亿美元的战略目标。
长安海外布局
长安汽车于2003年在意大利都灵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海外汽车设计中心。通过多年海外布局,建立起“六国十地”各有侧重的全球协同研发格局。在出海战略规划上,长安基于“海纳百川”战略提出五大布局和“四个一”发展目标:计划到2030年,实现海外市场投资突破100亿美元,年销量突破120万辆,海外业务人员突破10000人,并将长安汽车打造成世界一流汽车品牌。
目前,车企海外销售仍然以总代、经销等传统渠道为主。在部分海外重点市场,蔚来、小鹏、哪吒等已开始试水直营模式。该模式下车企可以直接管控服务质量,提供极致的用户体验,及时掌握用户数据,打造粉丝用户生态圈;另外越过经销商,可降低购买成本,将销售利润回归车企,为长期品牌塑造和市场深耕储备经验。
蔚来在海外市场采用“直营+换电+订阅”模式。在挪威建设直营门店,消费者可线上订车+线下体验,并建立全套服务体系,引入Baas方案(“车电分离、电池租用、可充可换可升级”的电池服务模式,全面解决电动车面临的电池衰减、电池技术更新快、二手车保值率低等问题),实现销售未动,服务先行。在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四国最初采取“只租不卖”订阅制战略方式(车辆订阅期限从1个月至60个月不等),后续增加售卖方式。
小鹏在海外市场以“直营+授权”模式为主,快速打开市场。一方面布局小鹏汽车直营店,更好地向市场和消费者展示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与经销商合作提升出货量,已与欧洲头部的经销商达成战略合作,其中有荷兰EmilFrey NV集团、瑞典Bilia集团。
哪吒在海外市场中沿用国内“直营+分销”的销售模式,并已与泰国PTT公司达成补能业务方面的合作。2022年9月,哪吒在泰国首家3.0形象直营体验空间开始运营,用户可在该展厅体验智能电动汽车生活方式,参加各类互动活动。
目前,亚洲是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市场,占整体出口量36%。第二大出口市场欧洲自2018年起出口占比逐年上升,从6%增长至2022年的26%。
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区域占比
数据来源:OICA、乘联会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将出海战略瞄准了体量大、成熟度高的欧美等经济发达市场。在竞争激烈的欧美市场成功立足,既能为车企实力提供有力背书,也能助力车企集全球研发优势打磨自身产品、服务等能力。例如,上汽集团利用MG品牌在2022年全力发力欧洲新能源市场,同时坚持品牌向上战略,打造“明星车”品牌;吉利也通过沃尔沃品牌走入欧美高端市场,形成攀高或市场扩展战略。
能源转型已是既定事实,电动车赛道无疑是中国车企未来几年出海规划的重中之重。面对已然开启的电动车红海竞争,越来越多的车企践行“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出海观念。
来源:佐思汽研《2023年中国乘用车主机厂海外布局研究报告》
从各车企出海战略来看,越来越多车企从简单的产品出口转变为产业出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成立研发/设计中心、海外区域总部以及汽车工厂等。从而实现本土化生产、本土化供应链、本土化管理以及本土化销售与服务。此外,车企努力深耕细分市场,采取因地制宜的战略战术,强化差异化竞争能力。包括打造品牌爆款产品、全球车型,树立独特的全球品牌形象;根据区域特点和需求针对性研发产品,快速精准满足客户需求等。
然而,随着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出海车企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局面也将更为复杂。面对海外严苛的数据安全审查,将智能化、网联化作为智能产品卖点的中国车企需尽快将合规管理系统化,搭建合规审查平台,为车企提供专业的合规支持。此外,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多方面风险也不容忽视,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和权益保障机制等措施,才能最大程度服务车企出海。
《2023年中国乘用车主机厂海外布局研究报告》目录
共180页
01 中国汽车出海现状
1.1 中国汽车出海历程
1.1.1 中国汽车出海发展历程
1.1.2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发展历程
1.2 中国车企出海环境
1.2.1 宏观环境
1.2.2 政策环境
1.2.3 税收环境
1.3 中国汽车出海销量
1.3.1 中国汽车出口量
1.3.2 中国乘用车汽车出口量
1.3.3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
1.4 中国车企出海销量
1.4.1 中国汽车出口量Top企业
1.4.2 中国汽车出口量Top车型
1.5 主机厂海外产能布局情况梳理
1.6 中国车企出海模式
1.6.1 中国车企出海模式
1.6.2 中国车企出海战略汇总
1.6.3 新势力车企出海模式汇总
1.7 中国车企出海主力市场
1.7.1 中国汽车出口各洲表现
1.7.2 中国汽车主要出口目的国
1.7.3 中国对各洲汽车出口量/各洲市占率
1.7.4 中国对各洲主要国家汽车出口量
1.7.5 中国对各洲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出口量
02 主要海外市场研究
2.1 各国汽车激励政策及认证
2.2 中国汽车出口Top5海外市场研究
2.2.1 墨西哥
2.2.2 沙特阿拉伯
2.2.3 智利
2.2.4 比利时
2.2.5 俄罗斯
2.3 欧洲市场研究
2.3.1 德国
2.3.2 挪威
2.4 北美洲市场研究
2.4.1 美国
2.4.2 加拿大
2.5 亚洲市场研究
2.5.1 日本
2.5.2 韩国
2.5.3 泰国
03 中国主机厂出海业务布局
3.1 上汽
3.1.1 上汽出海发展历程
3.1.2 上汽海外建厂布局
3.1.3 上汽集团汽车出海销量
3.1.4 上汽海外主力车型布局
3.1.4 上汽名爵出口主力车型
3.1.4 上汽通用五菱出口主力车型
3.1.4 上汽大通出口主力车型
3.2 奇瑞
3.2.1 奇瑞出海发展历程
3.2.2 奇瑞海外建厂布局
3.2.3 奇瑞汽车出海销量
3.2.4 奇瑞海外主力车型布局
3.3 长安
3.3.1 长安出海发展历程
3.3.2 长安海外建厂布局
3.3.3 长安汽车出海销量
3.3.4 长安汽车未来出海销量规划
3.3.5 长安海外主力车型布局
3.4 东风
3.4.1 东风出海发展历程
3.4.2 东风汽车集团组织结构
3.4.3 东风海外建厂布局
3.4.4 东风汽车出海销量
3.4.5 东风海外主力车型布局
3.5 吉利
3.5.1 吉利出海发展历程
3.5.2 吉利海外建厂布局
3.5.3 吉利汽车出海销量
3.5.4 吉利海外主力车型布局
3.6 长城
3.6.1 长城出海发展历程
3.6.2 长城海外建厂布局
3.6.3 长城汽车出海销量
3.6.4 长城汽车主力车型
3.7 比亚迪
3.7.1 比亚迪出海发展历程
3.7.2 比亚迪海外建厂布局
3.7.3 比亚迪海外渠道建设
3.7.4 比亚迪出海销量
3.7.5 比亚迪主力车型
3.8 蔚来
3.8.1 蔚来汽车出海发展历程
3.8.2 蔚来汽车海外建厂布局
3.8.3 蔚来汽车海外布局
3.8.4 蔚来汽车出海销量
3.8.5 蔚来汽车海外订阅模式
3.9 哪吒
3.9.1 哪吒出海发展历程
3.9.2 哪吒海外建厂布局
3.9.3 哪吒汽车出海销量
3.9.4 哪吒汽车出海主力车型布局及市场推广模式
3.10 小鹏
3.10.1 小鹏出海发展历程
3.10.2 小鹏海外建厂布局
3.10.3 小鹏汽车出海销量及主力车型
3.10.4 小鹏出海方式及海外销售模式
04 中国车企出海总结及发展趋势
4.1 中国主机厂出海发展趋势
4.1.1 趋势一
4.1.2 趋势二
4.1.3 趋势三
4.1.4 趋势四
4.2 中国主机厂出海机会
4.2.1 新一轮全球窗口期,中国车企出海新契机
4.2.2 车企品牌定位提升,推进全球化战略
4.3 车企出海风险简析
4.3.1 中国车企主要面临的风险
4.3.2 数据安全与合规风险
4.3.3 各系车企稳定占据有利市场
4.4 中国车企出海建议
4.4.1 汽车出海风险应对考量
4.4.2 正确判断海外市场需求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动漫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